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崎绿 > 英雄的选择——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 正文

英雄的选择——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

来源:逆行倒施网   作者:台湾省   时间:2025-04-05 15:26:05

意属于意识活动,是人心所特有的,朱子用心字贯通天人,又用生意说明其意义,这实际上是说,人与自然之间,有一种生命情感和目的性的内在联系,而不是机械式的外在联系。

按照这种主张,持敬与穷理就不只是一般所谓互相发的问题,而是将持敬放在首位,以持敬统领穷理,在持敬的前提下再去穷理。[8]《论语·阳货篇》,《论语译注》,第188页。

英雄的选择——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

不求于内而求于外,非圣人之学也。在中国,本无独立的宗教,正是儒学承担了宗教的功能。又如一盆水,彻底皆清莹,无一毫砂石之杂。[56]《大学章句》第六章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7页。人能存得敬,则吾心湛然,天理粲然,无一分着力处,亦无一分不着力处。

既是真情,则发见于外者,亦皆可见。第一节敬是宗教情感 一谈到敬字,人们首先会想到敬天、敬神、敬祖先等宗教意识及其活动,有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。盖仁者心有知觉,乃以仁包四者之用而言。

人心道心之说虽然通过儒家经典而得以记载,可以诵习,但是就其实质而言,是心灵的问题,靠心灵体验而获得,靠心灵对话而相传。其实,佛氏作用是性之说,也有它的源头,其源头就是空理,而无儒家所说的道德内容。生之理就是仁义礼智之性,这是知觉作用的源头,这个源头就在人的生命之中,在人的心中,是心所固有的。从心上说时,明德是心,但又是性。

曰:性却实,以感应虚明言之,则心之意亦多。其发用必有所自来,必有来源处,其来源处就是性,而性就是心之本体,即生理。

英雄的选择——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

然其本体之明,则有未尝息者。那么,问题出在哪里呢?此只是源头处错了。既发是情亦是心,因此不能说可谓之情,不可谓之心,既发当然是情,但同时也是心。性固然是心之本体,但从知觉作用上说,只能说心,不能说性,因为性的作用是情。

就此而言,心性是不能分离的。所谓性命之正,是指天命之谓性的道德理性,这是心性本体的自然流行,故谓之正。灵是心的一个重要特点,指灵明,也指神明。这个差处,是实质上的,不是形式上的。

这里有心性关系的问题。正确理解其心体用说,就是这样做的关键。

英雄的选择——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

曰:此两个,说着一个,则一个随到,元不可相离,亦自难与分别。朱子则重视从全体或整体上说,认为二者是浑沦一物而不可分。

[12]其实,灵处已是作用了,作用者本体的作用,但已是气而不是理之本身,因此又说:心者,气之精爽。[56]朱子解释说:人之有形有色,无不各有自然之理,所谓天性也。佛氏所说的性,是玄空也罢,真空也罢,作为最高实在,将一切内容都抽掉了,只剩下一个空的概念形式,其作用是性之说,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推演之上的,即作用就是本体。如同鸡蛋的外壳与蛋黄(鸡子)一样,缺了其中的任何一个,就不成其为鸡蛋。理气之合完全是先天地自然地生成的,是完整的有机体。从字面上看,盛贮的意思是,心好比容器,性理便贮存在里面。

道心人心,本只是一个物事,即不仅是同一个心,而且是浑然一物,能够和谐相处。但是,正因为心性可以分说,因此,如果源头处不搞清楚,就容易出问题。

非有两个心,道心人心,本只是一个物事,但所知觉不同。儒家所谓实理,以仁义礼智为其真实内容,这才是心之本体。

问题在于,心的知觉作用究竟是心的虚灵之体的发用,还是心之理即性的发用?在理解上是有分歧的。朱子所说的心,显然不是肺肝五脏之心,而是操舍存亡之心,操则存,舍则亡之心,显然是讲道德心。

有人听到自我改造,可能很不舒服,其实,这是使人能正视自己,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,使人生更有意义。其实,人不仅不能没有人心,而且实际上就生活在人心之中。虽上智不能无此,岂可谓全不是。气聚成形之形,是说心之形体。

他在解释仁与知的关系时说:仁者体之存,知者用之发,是皆吾性之固有,而无内外之殊。[26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二十六。

在即物穷理中,他承认理在物中,一物有一物之理,即物而穷其理,就是一种客观的对象认识。吾儒所养者,是仁义礼智,他所养者,只是视听言动。

食其所当食,饮其所当饮,乃不失其所谓道心。[61]《答郑子上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五十六。

这是朱子提倡人心道心说的根本目的,也是其人心道心说的根本宗旨。如果从本体的层面讲,朱子也是持心即理、心即性之说,不能说朱子从根本上反对心即理说。[44]这所谓体用之用,是从知觉作用上说的,不是指心之性情关系(关于这个问题,另外讨论)。心是一身之主,但是也会受到物欲的陷溺,从知觉作用上说,心随时随地处在身体与外物的作用之中,由于形体所限,容易私心用事而使本心受蒙蔽,只考虑一己之私,而不顾本心之仁,甚至私欲横流,无所约束。

知者,因事因物皆可知,觉则是自心中有所觉悟。今学者致知,尽有次弟节目。

但是,朱子之所以这样说,是有他的用意的。这就是说,心不只是已发,而且是未发,不只是作用,而且是本体,取决于你从哪个层面去看。

但是,虽然如此,其所谓心与性的分别,只能是概念上的分别,并不是存在上真有分别。但是,分别说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贯通,即心性体用完全合一的整体境界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资阳市

国内新闻

国际新闻

全网热点